
22平方米上海老屋终于能洗澡了
2014年,本哲建筑合伙人、设计师赵桂军一向身体健康的父亲,由于心脏突发不适,在一个凌晨晕倒在了卫生间里。
为了杜绝再发生类似情况,赵桂军在卫生间里安装了扶手。但之后,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帮助老年人来应对身体机能的退化?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就有2.2亿。
此前主攻商业空间设计的赵桂军买了很多书,开始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理论。2020年,他与合伙人讨论后,决定组建一个私宅适老化改造的专业小组。这个团队规模不大,一直保持在三四个设计师左右,但他们已经坚持了5年。
团队组建后,赵桂军接待的第一个客户是来自上海的黄先生,他想要为自己独居的舅舅改造住宅。这是一间典型的上海老屋,足有近百年历史,但面积只有22平方米,狭小的房间内连卫生间都没有,解决基本需求时需要上下爬楼。而黄先生的舅舅已经年过六旬,单眼失明,身体还略带残疾。
赵桂军犹豫了。那时在私宅改造上他经验还不多,这么小的面积,他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收设计服务费。但在黄先生接连来访了三次后,他还是决定接下这一单。
这套老房子最终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室内隔墙进行了拆除,功能区动线整合为一体。门口设置了扶手和折叠换鞋凳;在进门处还隔出了一个淋浴间,浴室内放置了折叠凳,方便老人坐着淋浴,马桶边也安装了助老扶手。老人的床旁,还设置了一个沙发床,可以供照顾老人的人使用。
大多数人都有这个认知,那就是老人“不禁摔”。在所有的适老化改造中,“防摔伤”是最重要的一点。但赵桂军还想到,装再多的无障碍设施可能都难以避免出现意外,于是他采用了二重床地板工法,这种工艺是将地板在原地上架空,这种地板能隔音保暖,还因为有弹性缓冲,能防止老人在跌倒时摔伤。

因为老人不喜欢常住酒店,于是赵桂军采用了日系工法改造,只花了16天就搞定了全部基础装修。
改造完成后,黄先生转告赵桂军:舅舅说,这么多年来,他是第一次能在自己家里头洗澡。“在讲述的时候,他几乎都要哭出来了。”赵桂军感慨说。这也让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值得的。“就这样继续走下去,虽然可能会比较困难,我们要努力坚持一下。”
但这个过程却是块难啃的骨头。赵桂军发现,尽管国内有一些理论研究存在,但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体系,也还没有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行为模式去做一个深入研究。
老人们的需求中固然存在共性,但每个客户的个性、生活习惯却都各不相同。赵桂军和团队设计了表格,去调查客户的生理特征、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他们入户去做家访,有时在客户家里一坐就是一个上午,去观察、录视频,记录他们日常的动线、行走的步频,回去再仔细研究。
赵桂军慢慢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设计体系。比如说,通道宽度大于90厘米,便于轮椅出入;家具倒圆角防止磕碰;餐椅两侧需要扶手;因为老人的眼球黄浊化,用暖白光更便于视物;等等。但在落地的过程中,还有更多的细节,需要做到因人而异。
比如说,每个老人都会有些自己的小癖好。有一位阿姨喜欢收集和囤积东西,孩子们曾经劝阻过,但也没什么效果。最后赵桂军劝她的孩子们,给她单独留了一个3平方米左右的储物间。“他们那个房子在上海浦东新区,一平方米当时房价是6万元,我们开玩笑说,一下子它就占了20万元”,他说。虽然家人们悄悄把东西扔掉,老人很大可能也不会发觉,但这样却能给她保留一种安全感,以及情感的链接。
整装公司设计师:越来越多人开始未雨绸缪
作为整装品牌的空间设计师,高岩已经从业有八年的时间了。“适老化”这个概念他从入行时就有所接触,但在和更多客户接触的过程中,他真正直面了这一需求,并意识到它正在逐渐增长。
高岩注意到,在北京寻求整装服务的客户中,有的是几代人同住的家庭,子女希望为老人打造一个便利生活的空间,但还有很多是独居老人。
曾经有一组数据显示,在北京有99%以上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只有不到1%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很多老人不愿意麻烦别人,没有和子女或亲属同住,虽然上了年纪,他们仍愿意在自己长期住所中,和衰老对抗。这也意味着,家庭空间将是承接养老的重要部分。
很多找到整装公司装修的老人们,描述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希望设计师们给出解决方案。有一对老夫妻就告诉高岩,他们在起夜时,需要低位灯光辅助照明,以免跌倒;卫生间地面要防滑,家具没有棱角、防磕碰,不要留卫生死角……
这些都是在普通的空间设计里,完全不会涉及的内容。高岩意识到,满足他们的各类要求,这其实也就进入了“适老化改造”的范畴。但这种需求,往往不是大众认知里,添加一些扶手、地面找平、调节下灯光这么简单。还有更多的客户,实际上自己也无法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这就需要设计师通过沟通,一点点地勾勒出来,去给他们讲解。
在实践中,高岩也总结出了心得,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比如说,老人们在洗澡时想要转身,由于动作不灵活,就得扶下墙壁。高岩就为他们在淋浴间安装适老化的扶手,淋浴区下方可能还需要一个可折叠的小凳子。
再比如,一个简单的墙上开关,老年人们需要的高度可能就会比正常成年人略低,需要设计师根据他们的身高进行调整。厨房的操作台面高度也是,最好在80厘米左右,略低于正常的标准化高度。在过道设置上,一般供轮椅通行的空间宽度是80厘米,但如果老人需要轮椅,那么还需要留出照看他的人所需的空间。
在从业第七年时,高岩接待了一家客户。房屋的业主夫妻50多岁了,家中还有近90岁高龄的父母。他们买了一套新的两居室电梯房,希望高岩能够助力规划房屋的布局。
不过,其中也包含着一个全新的变化。以前很多老人,是在年事已高,甚至发生伤病时才想要重新设计自己的房子。但现在,很多人在退休前的年纪就已经开始未雨绸缪,考虑未来十年的事情了。
高岩从适老化的角度,重新调整了这套房子的格局。在客厅布局上他做了“减法”,采用了“去客厅化”形式,主要就是为了减少障碍物,保证通行顺畅,用储物柜增加收纳空间。人上了年纪,难免会追求一些心灵上的宁静和寄托。格局优化后,高岩能在次卧旁边隔出一个小空间,作为父母的禅房和业主夫妻的茶室使用。
老人们的睡眠一般都比较浅,所以都很重视个人空间,想要休息时互不打扰。由于房间数量不够,高岩就在父母房间里进行了分床设计。但其中也隐藏着其他细节:两张床中间的过道设置得更宽,为以后老人需要人照顾时留出足够的空间;高岩还特意留出了更多的电路点位,预防以后老人使用供氧机等设备使用;房间里的单卫也改成了双卫。

(图:高岩的设计方案部分节选)
后来在公司的一次评选中,高岩的这套设计还作为参赛的唯一一套适老化改造方案,获得了奖项。
亲自设计养老机构:姥姥成了客户
投身做“适老化设计”的,也并非都是科班出身的设计师。长江商学院MBA就读的河北赤鲟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吉轩仪,就是这样“入场”的。
七年前,吉轩仪做了一个决定:转向养老行业,把一家面积8000平方米的酒店改造成养老机构。在当时,现代化的养老社区并不多见,提到养老机构,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还是传统的养老院,相关的设计师更是难找。于是,吉轩仪索性亲自操刀,进行适老化改造。
吉轩仪面对的同样也是一片空白的领域。她收集资料、查阅文献,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她后来将之整理成了一个PPT,里面的心得,都是通过她自己的实践总结而来。其中包括把房间和卫生间的门从原来的推拉门改成了子母门,灯光和地板材质要更改,电梯也要设置成担架电梯等等。
其中还有更多的细节。比如老人坐的椅子要有扶手,扶手的高度要适合大多数人使用。还有椅面的面料,很多老人行动失调,容易大小便失禁或者吃饭时洒上羹汤,面料必须要容易清理还不能给老人留下异味。

“B端和C端的设计理念也会有所不同。C端设计是千人千面,但对于养老机构来说,我必须考虑到所有最糟糕的情况”,吉轩仪说。她单单为了椅子面料,就跑了很多商家和市场询问,根据对方给出的建议再去一家家试,最后,有人给她建议使用科技布。
现在,科技布或许已经被很多家装人所熟悉,但在那个时候,吉轩仪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个名词,她在体验之后,最后确认了采用这种材料。
养老机构开张后,第一个住进来体验的,是吉轩仪的姥姥。她选择了一个单间,还定制了一个专用的冰箱。直到现在,姥姥已经成为了机构里的老客户。“她说,住起来非常愉快”,吉轩仪笑着说。
让老人“有尊严地老去”
在清华大学领衔举办的首届全国适老化设计大赛上,来自成都的独立设计师贾思明为父母设计的一套养老新居,获得了二等奖。
卫生间是这次改造中的亮点所在。贾思明将原始户型里相邻的主客卫打通,做成了一个家政卫生套间,把湿区嵌套在了干区之中。在干区有一个智能马桶,很多老人都有痔疮,智能马桶的清洗功能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在淋浴间里,还另外有一个平盖马桶,既可以当作淋浴坐凳,同时还可以满足老人在淋浴时突然想要如厕的需求。
很少有人会进行这样的设计,而这些实现的基础,就是设计师足够了解老人的具体需求。很多针对老人的需求是有共性的,比如灯光的调节、过道的流通性等。但贾思明感触最深的是,很多方案是不能“套公式”的,而是因人而异。“我们工作中最大的难点不是设计,而是如何与老人们沟通”,她说。

贾思明曾遇到过一件事。她为一个60多岁客户设计的方案里包括了扶手,当时客户没有说什么,但在开工后,施工方告诉她,客户悄悄找到他们,把所有的扶手都去掉了。赵桂军也记得,当年他在家里安装的扶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被父亲给拆除了,“他会觉得,自己还没有老”。
很多老人或多或少地都在刻意回避“老去”这个话题。很多老人认为,说出自己的需求会“没面子”。另一方面,也有的老人觉得,自己没有失去行动力,“不服老”。
安装了几个扶手、调整了灯光、改变房屋的动线,并不能算是真正的“适老化”。他们需要的,是在自己年华老去后,仍然拥有一个安全、充满了理解和尊严的生活环境。
沟通,成为考验所有适老化设计师们的一项“基本功”。
“适老化不仅仅是简单地去帮助他们在房屋动线上做做优化、给他们画画图。我们的角色可能还要更多重一点。你要在生理学、心理学上,都全面地去了解老年人。”赵桂军说。
因此,“扶手”也成为很多设计师改造时最先隐去的对象。赵桂军的感受是,即使是老人,他们也不愿把家里变成一个“病房”,在生活品质上他们的要求同样不低。
在一个方案里,赵桂军为客户设计了一个东方风格的圆形窗,象征着“团团圆圆”,同时窗型改变后,下沿距离地面的高度,恰好可以作为扶手使用。在以往的设计案例中,他还使用过新中式的木格栅元素来承担扶手功能。但这些也没必要全部告诉老人,它好看、实用,还方便,这就够了。
对很多人来说,还有一个问题更为实际:适老化改造,改得起吗?
认真论起来,这是一个“丰俭由人”的事。单从用户的层面来说,简单地更新一些适老化设备,可能并不需要花多少钱。一个普通的马桶安全扶手,也就100多元。如果进行房屋重新装修,可能就需要根据翻新程度和选材来计算价格。
在设计费方面,适老化改造和其他房屋改造设计收费标准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根据不同的机构、设计师的等级以及房屋面积,费用各有不同。一位新一线城市设计师透露,在该地区,中档的设计师设计普通平层收取的费用,大约在每平方米200~300元,还有很多设计师甚至只有100多元一平方米。但在一线城市,这个价格也将水涨船高。
但大多数设计师们并非专做单一的适老化改造项目。在一些大型家装公司里,也还没有单独为其设置部门。
这一需求的整体市场,仍然有待爆发。
但赵桂军表示,他还是明显感到了这类改造需求的增长。“其中经过了不同的阶段。一开始多数老人提出改造需求,是因为自身发生了伤病,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补救’。但在2020年后,我就明显感觉到,很多人对于老人的远程监护,对健康和安全的关切感明显提升了,想要提前为老年生活做一些预防和保护的工作。”赵桂军说。
“我刚落地不久的一个方案里,是三代人同居,其中孩子的外婆已经70岁了,但是她说,为了居住花设计费也是值得的。连这个年龄的老人,都能接受这些理念了。”赵桂军说。
或许,“适老化”并不是简单地按照年龄,去给老年群体做一个刻板化的标记。设计的意义,就在于能让家居环境带有“守护”的性质。
“我有时会觉得,我不是他们的设计师,扮演的是他们子女的角色,他们更需要我们给到足够的情绪价值。”高岩说。
(作者 | 阳一,编辑 | 朗明,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