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作者范梅强系梅兰芳先生的外孙,梅葆玥女士之子,梅葆玖先生的外甥。
我正在练字,电话突然响了,原来是玖叔的徒弟上海京剧院田慧的来电,我马上接起,一番寒暄后,她兴奋地告诉我,院里正在给她排全本的《西施》,定在11月23日演出,我想请您来看戏。我看了一下我的日程表,告诉她,我虽然23日空,但前后日期都有安排了。
她说:“2015年,我第一次演《西施》,师父亲自来沪给我加工,为我把场。

2015年田慧演出《西施》现场,左为田慧,右为梅葆玖先生。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如今师父不在了,这次为了纪念师父,院里又安排我唱这出戏。虽然十年里我一直在默默地练戏,刻苦地练唱,但当我即将演出之际,我心里越发忐忑不安起来,千头万绪都要自己去打理、去协调,好想念师父他老人家啊……”

田慧《西施》演出海报
电话那头沉默了。我知道她在流泪……于是我答应时间再紧,也要过来为她助阵!
我买了11月23日早上七点的高铁票,车轮缓缓而动,十分钟后车速已经提至每小时300多公里了,看着窗外刚入冬的景色,我陷入了无限的回忆。
我自幼出生在上海马斯南路(今思南路)87号(外公家),儿时便随父母往返于京沪之间,那时最兴奋的莫过于放假,坐火车了。妈妈带着我乘绿皮硬卧车厢,我最喜欢坐在窗口向外看,1960年代铁路两旁有许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碉堡,男孩子看到这些是最新奇的。
另一件记忆犹新的是火车开到浦口要开上轮渡,列车折成四列,由轮船摆渡到南京,如果是最外一列,靠窗可以看到宽阔的长江,更是兴奋异常。
转眼一晃1970年代了,还是那趟绿皮车,车中回响着样板戏的旋律,那时我已经能把八出样板戏唱得倒背如流了。
长江大桥已经通车,天堑变通途,京沪线的火车时间一下子缩短了四个小时,列车两边的窗户都能看到长江,大人们总是掐着表,计算着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我则喜欢数江面上的小船。
1976年,我高中毕业,正好赶上唐山大地震,妈妈带我回上海躲避地震,在上海住了大半年,那时我已经学戏了,备考中国戏曲学院,妈妈带我在上海的各个剧场看戏,各个票房听戏,见到了许多沪上的京剧名家:李家载、陈大沪、张文涓、张少楼、童芷苓、李玉茹、程之、孙正阳……不过我最崇拜的还是童祥苓。

范梅强(右)学戏后第一次登台留影,左为其母亲梅葆玥
1978年我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专攻老生,大学的学习紧张,来上海的时间反而少了。1982年学校毕业前巡回演出,我又一次来到上海,住在劳动剧场的后台。时任老院长史若虚率高盛麟、傅德威、王金璐、王世续、王玉敏、于玉衡等老师带领着“文革”后培养出来的第一批京剧人才向上海文化艺术界和戏迷票友们做汇报演出。那次演出半月有余,上海滩又一次掀起了京剧热潮。
1990年代火车提速,绿皮车改成了蓝白相间的动车组,许多车次为了提高旅客的出行效率,都改成了夕发朝至,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反而少有人过多地在意车窗外的景色了……
我正在沉思之际,电话铃突然响起,是田慧的电话,“您到哪儿了?”我再次抬起头望去窗外,恍如隔世,刚才还是北方冬日景致,瞬间好一派江南秀丽的景色。
“快到南京南站了”,我答道。
“下午看完演出想请您上台见见上海的戏迷观众,代表梅家讲几句话吧!”
不太善于人前表达的我,一时有些小紧张了。
还好忽然想起,我的好友,戏曲评论学会的名誉会长靳飞先生为此次田慧十年后再演全本《西施》题的一首诗:

中国戏曲评论学会名誉会长靳飞诗,范梅强字
梅门田慧演出《西施》之贺
书圣题石写浣纱
沉鱼歌舞属梅家
吴宫有恨明月照
五彩梨园演九葩
我想着,先看演出,然后就从这首诗聊起吧!
冬日的沪上不像北京寒风刺骨,一派暖意融融的景象。福州路上天蟾逸夫舞台门前,等戏票的戏迷人头攒动。梅派全本《西施》已经有很长时间没人演过了。

梅兰芳《西施》剧照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1923年梅兰芳先生从北京带着这出新编历史戏,来到上海滩的天蟾舞台献艺,他的长辈王凤卿先生陪他演范蠡,王凤卿之子王少卿先生,第一次把二胡加进了伴奏中。这使得旦角的声腔音域既宽亮又柔和了许多。佾舞的翎子舞,新颖华丽,载歌载舞令人目不暇接。

《西施》剧照,中间为梅兰芳饰演西施,右为王凤卿饰演范蠡

中间为梅兰芳,左为王少卿,右为徐兰沅
老梅先生过世后,上世纪60至70年代京剧以现代戏为主,传统戏也就绝迹舞台了。
“文革”结束后,各院团陆续恢复传统戏,梅剧团由张蝶芬、贾世珍担任艺术指导,音乐由姜凤山先生指导,给我舅舅和妈妈重排此戏,1990年代他们重来天蟾舞台献艺,再次轰动。因为改革开放,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头二本《西施》两天的戏也被压缩成了一个晚上的戏,但梅兰芳先生的经典唱段如数保留了下来。

梅葆玖(左)与梅葆玥排练《西施》
十年前,也就是2015年,葆玖舅舅应上海京剧院之邀,来沪给他当时最小的弟子田慧排演了《穆桂英挂帅》和《西施》。当时田慧还是个青年演员,但因为她嗓音宽亮圆润加之扮相酷似舅舅,素有沪上小梅葆玖之称,所以舅舅对她更是多了几分偏爱,不但亲授技艺,演出当天还亲自为她把场。

梅葆玖《西施》剧照与田慧《西施》剧照
不料转过年,葆玖舅舅突然病逝,师徒阴阳两隔,但田慧一直牢记师父的嘱托,要演好戏先要做个正直的人,对艺术一丝不苟,对同事宽于待人,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无论多清苦都要坚持走下去。
十年光景,多少个寒冬酷暑的磨炼,小田慧山后练鞭,终于成长为上海京剧院中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这次她不但自己认真排戏还带动了周围的师兄弟们一起练戏,演范蠡的于同辉,京胡的王丹,二胡的崔文石,她们的配合珠联璧合,所有的演员乐队配合得严丝合缝,她还请来自己的开蒙老师沈依琅先生为她把关。

田慧《西施》剧照
今天这场《西施》的演出,田慧十年磨一剑,台上演员认真,台下观众热烈,我在侧幕仿佛看到了爷爷年轻时矫健的身影,仿佛听到了舅舅和妈妈动听的歌喉,又忽然回到现实,田慧的深情演绎让我泪奔。此刻,老梅先生和你的师父在天上保着你,为你今天的成绩感到骄傲。
听着列车风驰电掣的风声,看着窗外一幕幕景色的变化,让我想到了京剧几代人的守正、传承与创新,不是正和这辆高铁一样与时俱进的吗!早上去上海的时候满满的期待,晚上回来的路上无限的回忆……
我们几代的京剧人不就是这样,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吗?!
“列车即将到达北京南站……”
我又一次从思绪中回到了现实,感叹现代时光穿越之快,感叹当今京剧人数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之不易!愿京剧艺术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乙巳冬应田慧之邀,乘高铁观《西施》当日往复京沪两地,感叹光阴如梭,临别书此为念。

坐地日行八万里
穿越吴越两千年
越王青锋淬火炼
梅门艺术代代传
梅强十一月廿三日写于往返京沪的高铁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