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拎马桶”,曾是不少老上海人的弄堂记忆。一面是繁华都市,一面是手拎马桶;一面是大厦林立,一面是粪车铃响叮叮当当……这种反差化场景,真切地困扰了几代市民的生活。据统计,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上海街头仍有70万只马桶拎进拎出。
“这件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长远发展,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旧城区改造。上海围绕小马桶做的大民生工程,正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诠释。有了目标、找准方向后,就是一届接着一届、一棒接着一棒干。
2022年,上海在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后,向全市最后14082户零星“拎马桶”点位发起攻坚,进行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于今年9月总体完成改造任务。自此,上海全面告别“拎马桶”。
有人可能不理解:安装一个小小的马桶,为何如此难?这是因为背后涉及方方面面,比如老公房改造、居民意愿、邻里关系等,既需要统筹管理,也需要因地制宜,千头万绪,尤其是最后针对零星“拎马桶”点位的改造,更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难,但必须去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相关部门从“政府要改”变“居民要改”,从“工程思维”变“治理思维”,从“单向指令”变“双向互动”,实施“一区一策”“一项目一方案”“一户一档”。最终,通过攻克一道道难关,破解一个个难题,直至总体完成改造任务。
“拎马桶”改造,不仅仅是一次生活设施的升级,是一座城市对群众呼声的温情回应,更是一场关乎生活品质的“静悄悄的革命”。有市民高兴地说:“以前下雨天撑把伞背痰盂出去,天黑也只能自己解决。翻修了之后用起来很方便,晚上起夜再也不用往公共厕所跑了。”这就是民生改造的意义所在。
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民城市”理念的要义在于,城市属于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无论住在豪宅还是里弄,都有权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在这里,每个人的声音都被重视,每个群体的生活都值得改善。从这个角度看,“拎马桶”改造工程,没有因为受益群体是少数而忽视,没有因为工程琐碎复杂而退缩,没有因为耗时长久而犹豫,这正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诠释。
此次攻坚任务的完成,不仅解决了一批市民的如厕难题,更树立了“人民城市”建设的新标杆;不仅见证了城市文明的进步,更是执政为民理念的深刻实践。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一座现代文明城市,不仅要有天际线的高度,更要有温暖人心的温度。上海围绕“小马桶”做“大文章”,正是对城市本质的回归,也是治理能力具象化的体现。究其因,“拎马桶”改造,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全方位考验,如何全力呵护市民尊严,如何对接民生诉求,如何把工作做实做细,都体现在一次次连续的、智慧的、接地气的施策中。
当然,“拎马桶”改造完成了,民生改善永远在路上。目前,上海新一轮城市更新方案正加紧筹备布局,要让更多市民住上好房子,让更多市民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城市温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