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的每一幅版画本身就是独立的艺术杰作。只要花时间细细观看,一个黑白却视觉丰盈的世界便会向你敞开。”
澎湃新闻获悉,一场名为“伦勃朗:黑白杰作——伦勃朗故居博物馆版画”的巡展于2025年10月24日至2026年1月11日,在美国查尔斯顿的吉布斯艺术博物馆开启。
这不仅是该展览的美国首站,更是这批来自阿姆斯特丹伦勃朗故居博物馆的珍贵蚀刻版画,首次以完整阵容走出荷兰。

《天使向牧人显现》“The Angel Appearing to the Shepherds” (1634)

《众星之王:夜景》“The Star of the Kings: A Night Piece”(1651)
他擅长用交叉、平行、重叠的线条网格构建形体,并通过暗部消融次要元素,突出主体,使画面具有强烈的体积感和空间感。这种“伦勃朗式布光”也延续到版画中,利用明暗对比营造戏剧氛围,强化情绪表达。

观者手持放大镜观看《戴扁平帽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earing a Flat Cap”,约1642
展览通过系统梳理了伦勃朗作为视觉叙事者的精湛技艺、对明暗对比(光影)的大胆探索,以及他如何借助自画像(如《戴扁平帽的自画像》)来塑造个人视觉身份。同时,展览也展出了其师彼得拉斯曼及学生费迪南德波尔与霍弗特弗林克的作品,通过比较,清晰地揭示了伦勃朗在反复试验蚀刻技法、追求丰富色调效果及戏剧化主题表现等方面的独特创新。
“慢看”与技法揭秘
“慢看”将是本次展览的核心体验理念。策展人、伦勃朗故居博物馆藏品部主管埃普科鲁尼亚强调:“我们希望公众认识到,伦勃朗的每一幅版画本身就是独立的艺术杰作。只要花时间细细观看,一个黑白却视觉丰盈的世界便会向你敞开。”在细节繁复的大师蚀刻面前,观众被鼓励放慢脚步,用心凝视,让目光游走、思绪延展,从而发现意想不到的关联与细节。

《西面颂赞》Simeon’s Hymn of Praise,1630

展览现场展示的蚀刻工具
伦勃朗拒绝复制性,强调每张版画的独特性。通过调整油墨浓淡、擦拭方式、压印强度等手段,使同一版面印出的每张作品都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和质感,打破了传统版画的复制定义。
伦勃朗研究专家克里斯托弗怀特所写的《蚀刻版画家伦勃朗——论其制作版画手法》中提到,他使用一种较软的底子,能自由地刻画线条。他常反复腐蚀印版,以获得丰富的色调,并便于添加新内容。到了创作后期,他则倾向于只腐蚀一次,然后大量使用干刻法直接在板上作画,以获得更自由的笔触。
此外,他对印刷用纸也极为讲究,为追求特定效果,他弃用普通白纸,转而尝试带有斑点的“燕麦纸”,虽然这种纸张粗糙而且廉价,但是伦勃朗眼光独到,他认为适合做某一些版画。比如用这种颜色可以降低明暗对比,或者在纸上印完后,再上一层淡黄色的水彩,就能够营造出夜晚神秘的烛火之光。
他还尝试过用日本纸,比白纸略黄,表面也更加光洁。偶尔也会用象牙色的东方纸,这些纸张能吸收油墨,使干刻的线条柔和地融入整体色调。所有这些纸张都远胜于普通白纸,色调柔和效果丰富。对他而言,最终的艺术效果远高于对固定程式的遵循。

《圣母子与猫和蛇》,“Mary with Child, with the Cat and the Snake” ,1654
伦勃朗的版画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情感与光影的诗性表达。他将版画从复制工具提升为独立的艺术创作媒介,对后世影响深远。吉布斯博物馆总裁兼首席执行官H亚历山大里奇博士表示:“伦勃朗始终是艺术史上的巨星,本次聚焦其蚀刻版画的展览,将带来新鲜、意外的视角。”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吉布斯艺术博物馆;Artdaily ;克里斯托弗怀特(Christopher White)著作《蚀刻版画家伦勃朗——论其制作版画手法》(Rembrandt As An Etcher: A study of the artist at work)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