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9日晚7时正式揭晓。按照往年惯例,界面文化将在诺奖公布前,结合赔率榜、文学动态等因素作出前瞻分析。我们希望这不只是对于某个获奖者的预测,也能帮助读者认识世界范围内更多的优秀作家,持续关注当下文学领域的新动态。
怎么看赔率榜?
目前,在赔率网站Nicer odds公布的榜单中,排名前五的多数仍是过去几年的热门人选:澳大利亚作家杰拉尔德穆南、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罗马尼亚作家米尔恰克尔特雷斯库。此外,中国作家残雪、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法国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澳大利亚作家亚历克西斯赖特、加拿大诗人安妮卡森等赔率榜的熟面孔也都出现在前列。
进入榜单前列的新面孔是今年60岁的墨西哥女作家克里斯蒂娜里韦拉加尔萨,她排在第三位。加尔萨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墨西哥当代作家之一,曾多次获得墨西哥的各大文学奖。就在一年前,她凭借《莉莉亚娜不可战胜的夏天》一书获得2024年普利策回忆录/自传奖,这本书记录、还原了作者妹妹莉莉亚娜的人生,以及她在1990年夏天被前男友杀害的事件,直面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暴力、亲密恐怖主义和性别压迫。

[墨西哥] 克里斯蒂娜里韦拉加尔萨 著姚云青 译
野spring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11
另一位出现在榜单前列的是西班牙作家恩里克比拉-马塔斯,他在西语文学世界享有盛名,波拉尼奥曾说:“在当今的西班牙文坛上,比拉-马塔斯无人能及。”还将他作为原型写入了短篇集《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中。比拉-马塔斯出版了近三十部著作,曾获得罗慕洛加列戈斯奖(拉丁美洲最重要的文学奖项),并于2020年入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目前中文世界已引进出版他的多部作品。
此外,中国读者熟悉的萨尔曼鲁西迪、科尔姆托宾、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卡尔奥韦克瑙斯高、多和田叶子等作家也都出现在榜单中。
赔率榜在过去常被作为观测诺奖的重要参照,近几年的诺奖得主中,露易丝格丽克、安妮埃尔诺和约恩福瑟都曾位居赔率榜前列。但这并非铁律,2021年获奖的古尔纳就未曾出现在榜单上,2024年的韩江也始终只排在榜单的靠后位置。
出版业也对榜单保持着密切关注。近年来,中文世界正在加速推动诺奖热门候选作家的作品引进。以安妮卡森为例,译林出版社已于2021年出版卡森的诗选《红的自传丈夫之美》,雅众文化将于今年10月出版卡森的代表作《若非,冬季:萨福断章》,花城出版社也即将出版卡森的两部作品《素水》和《漂浮》。此外,杰拉尔德穆南的代表作《平原》由后浪在今年年初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也于今年9月出版了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的短篇小说集《世界在前进》。

[加] 安妮卡森 著黄茜 译
雅众文化商务印书馆 2025-10
古老的诺奖变了吗?
去年韩江的获奖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相对意外的结果,从中我们能看到诺奖在选择获奖者时与过往相比的一些变化,它与过去几年世界文学的创作主题是相关联的,似乎预示着新的风向:古老的诺奖是否正在发生改变?
在过去,诺奖常常被视为是一种“终身成就奖”,据统计,目前121位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64.91岁。不少观察者认为,诺奖侧重表彰年长作家的文学成就,奠定经典的样态,在历届诺奖颁奖词中,“经典”与“传统”是经常出现的表达,表彰作家在文学正典脉络下对文体和语言的新探索。
1970年出生的韩江在获奖时只有53岁,是近四十年来最年轻的获奖者,也是首位获奖的70后作家。从“经典正统”的角度来看,她的写作也还有所距离。这让不少人开始猜想:诺奖是否开始将目光投向新一代的文学写作者?
如果我们回看诺奖给韩江以及安妮埃尔诺的颁奖词——以紧密的诗性散文直面历史创伤并展现人类生活的脆弱”(韩江),“勇敢又确切地书写从个人记忆中挖掘出的根源,疏离以及集体约束”(埃尔诺),会发现“经典”不再是其中的关键词,关注点转向了另一个共性的主题:在不同民族的历史语境下,个体叙事如何与更广泛、普遍的人类生活发生关联。

实际上,从2019年开始,瑞典文学院曾作出承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将减少“欧洲中心主义”,并减少“以男性为导向”。随后一年,诺奖授予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作为女性作家,格丽克同样书写的是家庭生活和亲密关系等类似主题,探讨私人生活背后的普遍性,但这也被部分媒体解读为一个“安全”的选择,因为格丽克常常回避族裔认同、宗教分类或性别归属。
相比之下,埃尔诺与韩江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展现出了与过往获奖者不同的特质,她们的文字有着更边缘但鲜明、强烈的女性视角,她们书写女性的自我和历史处境,并对女性身体和社会层面的性别结构作出了极为深刻的挑战,例如堕胎、情欲和自我创伤。
这类主题在近几年布克奖中也较为突出,过去两年国际布克奖的得主燕妮埃彭贝克和巴努穆什塔克分别从德国和印度的特殊历史时空出发,书写了社会转型、苦难与私人情感的密切交织。这显然与过去几年全球范围内的思潮转向存在关联。

这也引出了另一个观察,即诺奖似乎正在向布克奖等国际知名文学奖项靠拢。在过去,与以单部作品为导向的布克奖不同,诺奖关注的是作家整个创作生涯的作品,因此与当代议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滞后性。但我们发现,最近几年的诺奖得主中,很多人已经得到布克奖的表彰,甚至时间相隔不久,比如韩江在2016年凭借《素食者》获得国际布克奖,安妮埃尔诺在2019年凭借《悠悠岁月》入围国际布克奖的短名单,托尔卡丘克也在2018年凭借《云游》获得国际布克奖。这似乎也预示着诺奖对当下文学动态的关注变得更紧密。
从这些观察来看,诺奖在今年乃至未来的几年里是否会延续这些变化?答案当然是未知的。实际上,诺奖一直以来都在试图强调自己的独立性,拒绝外界的各种猜想和标签化判断。例如对于获奖者年龄的观察,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在去年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曾有过回应,他说道:“说不定明年的获奖者又让我们有机会授予一位非常年长的人一个‘终身成就奖’。你永远无法预料!”对于与布克奖等国际奖项的关联,奥尔森并未否认,但他也强调,这并不是评估中的决定性因素。相反,他更愿意强调诺奖候选名单的多元组合,以及一种对全球文学现状的开放性态度。
因此,前文的种种猜想更多只是读者的阅读经验乃至期待,对于真正的答案,我们只能等待颁奖日,瑞典文学院那扇古老而神圣的大门被推开的那一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