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农耕文化是贯穿始终的重要脉络,而山西稷山,这座承载着“后稷故里、板枣之乡”美誉的千年古县,正是这条脉络上的一个重要坐标。9 月 21 日,第四届后稷论坛在稷山国家板枣公园板枣博物馆举办,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就此展开。
汾水之畔的稷山,蕴藏着与时光对话的密码。或许是在国家板枣公园那株千年古枣树下,或许是在稷王庙斑驳的石柱旁,当秋风掠过田野,仿佛还能听见远古的窸窣声——那是后稷手持谷穗,弯腰向先民传授耕种技巧的声响。这粒从后稷手中撒下的种子,不仅在黄土地里长出了滋养华夏的五谷,更在稷山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形成跨越千年的文明印记。

俯瞰稷山县城。本文图片均由稷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诗经生民》中,后稷“教民稼穑”的古老传说、稷王庙中留存近千年的建筑遗构、国家板枣公园中郁郁葱葱的古枣树……数千年时光流转,在稷山的土地上留下了一条中华农耕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
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稷山不仅留存着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专祀谷神后稷的庙宇,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丰富的农耕文化遗存、创新的文化传承模式,续写着从农耕文明到农科未来的崭新篇章。近年来,稷山县“三农”事业欣欣向荣,获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等十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稷山县委书记、县长王润在第四届后稷论坛致辞中说,稷山县委、县政府先后在北京、太原、西安成功举办过三届后稷论坛,第四届后稷论坛追本溯源再出发,以“越千年启新程:从农耕文明到农科未来”为主题,聚焦“后稷之后 何为稷山”这一时代之问、产业之问和使命之问,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一次汇聚智慧的思想交融、一段面向未来的农科新征程。
论坛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助力稷山进一步挖掘“后稷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定义新时代的“稷山价值”,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锻造强劲引擎、注入全新活力。

稷山与后稷传说。
在运城稷山县城,距离稷王南路和后稷街交会处不远,穿过寻常街巷,一座巍峨古建筑蓦然呈现。这便是被誉为“华夏农耕文明祖庭”,我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专祀谷神后稷的庙宇——稷山稷王庙。
后稷,名弃,是周人的始祖。《诗经生民》记载了他神奇的诞生与被弃而不死的传说。《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后稷,名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这段记载,追溯了周族的起源。相传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足迹,怀孕生子,以为不祥,一度被弃,故名弃,它就是周人始祖。弃自幼便展现出对农艺的天赋,成年后发明农具,并推广谷物种植,最终被帝尧举为农师,教民耕种,天下得其利。其后裔为公刘、古公亶父,直至姬发自立为王,建立周朝。

稷王庙。
传说中后稷的始居地,就在今山西省稷山县,后稷死后也葬在这里。《稷山县志》记载:“稷山,一名稷神山,后稷始教稼穑地也,俗称稷王山,跨闻喜、万泉、安邑、夏县界。”《闻喜县志》载:“邑西北三十五里……山后荒垄数十亩,稷播谷于此始,故其山曰稷。”
后稷是神话中的神,也是中华文明从渔猎走向农耕的时代象征,被奉为“粒食之源”的开创者。正因如此,始建于元代的稷王庙建筑群,虽历经历代修葺,其灵魂却直溯上古,承载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食为天”的敬畏与感恩。

稷王文化广场稷王雕像
元初,稷山稷王庙原建于县城南五十里的稷王山,俗称“上庙”。由于高官百姓上山朝拜路途遥远,十分不便,于是移到该县修善村西北,称为“下庙”。最后,这座庙被移至县城。如今上庙、下庙仅见于文字记载,已无实物可考。据庙中碑文记载,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发生火灾,大殿和献殿均被烧毁,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至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并增建钟鼓二楼。1996年1月,稷王庙被公布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山稷王庙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现存建筑为元、清两代遗构,依次有山门、献殿、后稷楼、八卦亭、姜嫄殿等,两侧配有钟鼓楼。后稷楼是稷王庙的主要建筑,殿内供奉着稷王及二童子神像,稷王端坐于中央宝座上 宽袍博带,神情平和,面容仁慈,手指粗大,手中执有硕大的谷穗。左右两侧,玉女捧五谷,男官捧如意。

稷王庙内景。
漫步庙中,最动人的并非建筑的宏伟,而是一种质朴而深沉的气息。石柱上雕刻的蟠龙纹样,献殿屋檐雕刻的祈谷旧事,无不与“农”字紧密相连。这里没有森严的神佛威慑,更像是一位智慧长者的居所,空气中弥漫着五谷的芬芳和泥土的温厚。可以想见,在漫长岁月里,每逢春耕秋收,四方乡民必会聚于此,用最虔诚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答谢天地馈赠。

姜嫄殿
对后稷的崇敬,是稷山人血脉中的基因密码。这种崇敬最直观的体现,便是称谓,稷山人不称“后稷”,只唤“稷王”或“稷王爷”。这个称呼,既确立了他在人们心中无上的地位,又唤出了一种家人般的亲近。这独有的称呼,正是后稷精神于此地活态传承的最好证明。
站在稷王庙前,仰望那历经风雨的殿宇,恍若穿越时空。耳畔仿佛响起古老的祭歌,眼前浮现出先民们在这片黄土地上躬身劳作的身影。一粒种子,从后稷的手中撒下,长成了养育千秋万代的文明硕果。稷王庙,不只是一处古迹,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静静地矗立在稷山脚下。
农耕文化的当代破题
在稷山,有关后稷的传说比比皆是。至今,稷王山还出产一种被称作五谷石的石子,从外形来看,有的像麦粒,有的像稻粒,大多与农作物种子的形状、颜色相似。相传,后稷在教民耕种时,将五谷种子藏于稷王山,以供子孙后代使用,时光荏苒,种子便化成了石子。
近年来,稷山县的郭家枣园遗址、东渠遗址等农耕文化遗存,佐证着稷山县深厚的农耕文化基因。今年6月1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了山西稷山郭家枣园遗址东周时期炭化植物遗存分析,认定该地属典型中国北方旱作农业传统。郭家枣园遗址位于稷山县下王尹村西南,遗址总面积近100万平方米。

稷山东渠遗址发掘植物碳化种子(图片来源相关新闻报道)。
郭家枣园遗址发现的东周时期炭化植物种子和果实,包括粟、黍、小麦和大豆四种农作物,以及黍亚科、藜科、豆科和唇形科植物种子及少量果壳。分析结果显示,该遗址东周时期农作物以粟为主,其次是黍,小麦和大豆较少,为典型中国北方旱作农业传统。其中小麦测年结果为春秋时期,虽然数量较少,但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东周至秦汉时期是小麦在山西地区推广的重要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在作物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最终成为中国北方人民最重要的食粮。

陈列在稷山板枣博物馆中的五谷。
进入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时代,耕地、播种、收割的方式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后稷的传说,似乎与收割机的轰鸣和温室里的数据监测相去甚远,然而,其精神却在以新的形式得以延续和升华。在稷山等地,对稷王爷的祭拜已融入地方文化和民俗节庆中,这种活动不仅是单纯的祈福仪式,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确认。
稷山县正在积极传承和弘扬后稷文化与农耕文化。近年来,稷山县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弘扬后稷农耕文化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后稷教民稼穑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稷山县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后稷农耕文化研讨会,从史学、考古等多角度深入探讨,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出版了《后稷文化论集》。
稷山县后稷文化的活化传承,还找到了一条强有力的当代抓手:板枣。板枣是稷山县另一张名片,稷山的国家板枣公园里有1.75万株千年树龄的古枣树,是中国最大的古树群之一。稷山国家板枣公园用“枣园+”模式,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刻板印象,将板枣从农产品升级为文化载体。
每年农历秋分日,风光旖旎的万亩枣园中,都会举行盛大的贡枣开杆仪式。“一杆风调雨顺,二杆国泰民安,三杆来年丰收”,仪式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光参与,沉浸式体验喜庆丰收的农耕故事,感受后稷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活力与魅力。

2023年,大型沉浸式实景剧《稷颂》在稷山县国家板枣公园板枣博物馆首演。此剧讲述了远古蛮荒时代,后稷在汾水河畔降生、成长乃至后来冲破狩猎部落及传统势力的反对,选育“五谷”教民稼穑,终使华夏民族跨入农耕文明新时代的故事。《稷颂》全剧融入鼓乐、歌曲、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交融混搭,极具浓郁的民俗风情。
通过这些创新载体,古老的历史传说、丰富的史料记载以及触手可及的考古成果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 这句话的文化内涵被不断发掘,推陈出新。

中国农业的“创新策源地”。
“我们常说的‘后稷稼穑’,就是指中国古代农业之神后稷教授百姓播种与收割的典故象征农业文明的起源。后稷的贡献,形成了“江山社稷”国家象征概念。”在9月21日举办的第四届后稷论坛上,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副团长、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原一级巡视员董希德再次提及后稷传说。
董希德分析了后稷对农耕文明奠基性的贡献。他说,后稷能够担当“农师”,教民耕种,让天下得其利,得益于其对原始农业进行的技术体系创新,如田间沟壑耕作技术,土壤保墒和排水平衡,建立粮食储备制度以备灾年赈济。另外,他突破了作物栽培技术,驯化作物,开创五谷分类种植模式,确立作物种植与节气对应的农时体系,形成二十四节气的雏形。
虽然相隔数千年,停留在传说中的人物与事迹,对21世纪的今天,仍然不乏借鉴意义。比如,知识传播始终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后稷将农耕技术传授给百姓,推动了部落从狩猎走向农耕定居,奠定周族强盛根基。”董希德说,“知识开放与代际传递,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教育普及、经验共享、科技普惠仍是当前文明进步的基础。”
董希德也指出,后稷对农业的贡献,不仅来自对自然和植物的利用,也在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观念。“后稷十分敬畏自然规律,实现生态平衡、可持续生产。这对今天的人也是有启发的,无论粮食安全,还是环境保护,都要有脚踏实地、精耕细作的精神。”他表示。

板枣博物馆的稷王像。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委员会、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曹山明在发言中,从稷山的千年板枣中透视后稷农耕文化的代代传承。板枣,这一在稷山生长的古老枣种,承载着千年的农耕记忆。他感叹,在广袤的田野上,农民们辛勤劳作,从春耕到秋收,每一粒板枣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不仅有丰收的喜悦,更有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稷山县委书记、县长王润总结表示,当前,稷山正处在“强工兴产、转型突围”关键时期,稷山县将坚持以论坛共识为行动指南,切实把此次论坛发布的各项成果、汇聚的各方智慧,扎实运用到产业升级、品牌塑造的具体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将论坛提出的宏伟愿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同时,稷山县将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持续办好后稷论坛,推动论坛不断丰富内涵、扩大影响,使其真正成为稷山的品牌名片、运城的开放窗口、山西的交流平台,成为中国农业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成果展示载体与创新策源平台。

山西母亲河汾河从稷山穿境而过。
后稷播下的不仅是一粒普通的谷种,而是华夏民族“敬天爱人、精耕细作”的文明基因。稷山坚守的也不仅是一处静态的故里,而是让农耕精神与时代同频的使命担当。如今,这座千年古县正以后稷论坛、后稷文化为桥,连接起农耕文明的深厚根脉与农科未来的无限可能。
稷山不仅是后稷精神的守护者,更致力于成为农耕文明向现代转化的探索者、中国农业创新发展的践行者。往后岁月,稷山也将带着“粒食之源”的历史使命,在乡村振兴与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续写属于华夏农耕文明新的时代篇章,对“后稷之后 何为稷山”这一时代之问、产业之问和使命之问作出生动回答。

稷王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