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在由现代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新高考背景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论坛暨2026中国高考蓝皮书教研学术成果发布会”上,人大附中原教学校长沈献章分享校本探索经验时提出,拔尖人才培养需兼顾“教育公平”的双重维度。
所谓“教育公平”的双重维度是指,一方面要以“有教无类”保障基础公平,让每个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以“因材施教”实现更高级的公平,为不同潜质学生提供适配成长路径。
沈献章介绍,在具体实践中,人大附中通过“小初高贯通培养、分层分类教学、校本课程与社团搭建、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四大举措,构建了从早期选拔到持续培育的全链条体系。

人大附中原教学校长沈献章分享校本探索经验。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图
在“高考改革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题报告中,关注高考政策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徐尚昆指出,新高考改革的核心框架可概括为“一个坚持、两个转变、三条主线、四项原则、五大能力”。其中,“一个坚持”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我国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两个转变”指,落实高考实现从“解答题目”向“解决问题”的转变、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三条主线”即命题紧扣“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连线”。同时,命题遵循“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景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四项原则;重点考查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这五大关键能力,确保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
会上,《中国高考报告(2026)》等2026版高考蓝皮书系列丛书正式发布。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秀伟指出,2026版蓝皮书以“提挈原理、兑现承诺”为核心,立足《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首次系统提出“中国式教育目标整体观”。该观点批判了西方教育“分类学”将教育目标拆分为认知、情感、技能等孤立模块的局限,强调教育应“扎根中国大地”,以国家战略为中心,整合“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大考查维度,真正实现“五育并举”与“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2026版高考蓝皮书系列丛书书影。
2026版蓝皮书还提出“继旧开新”的教育改革逻辑:一方面传承《中庸》“博学笃行”、《大学》“新民”等传统教育智慧;另一方面结合现代课程改革需求,以“学科大概念”串联课程内容,通过情境化教学激活学科育人本质。同时,以“三理论五转型”构筑教育改革大视野:通过“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等六大维度破解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推动高考评价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素质立意”深度转型;明确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到“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从“教育方式改革”到“构建学科实践系统”,从“知识构建者”到“终身学习者”,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以及从“思维能力培养”到“学术志趣保护”五大转型方向,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提供实践路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