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这一传说不仅存在于诗词歌赋和口头传说中,更被能工巧匠以各种形式凝聚在青铜、陶瓷、丝织品和石刻等艺术品中。无论是凝视南阳汉画中古朴的星神,还是面对明清器物中的鹊桥相会,都仿佛见证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物质载体在变,艺术风格在变,但人们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如一。
牛郎织女传说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诗经小雅大东》中"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的星象描写。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这一题材不仅成为文学艺术的重要母题,更在各类文物中留下丰富多样的物质表达。
这些文物共同构建了牛郎织女传说的物质记忆,使缥缈的神话有了可触可感的实体,让星河之上的永恒爱恋,在人间留下了不朽的物质印记。正如唐代李商隐《辛未七夕》诗云:"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而文物,正是这人仙相遇的金风玉露,是可触可感的佳期见证。
汉代画像:星神形象的早期塑造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汉代是牛郎织女传说形成的关键时期,文物中的相关表现主要集中在画像石和壁画上。

牛郎织女画像石拓片(东汉)
南阳汉画馆藏的牛郎织女画像石(东汉)是这一题材的早期代表,这块画像石长186厘米,宽52厘米,厚27厘米,于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南阳卧龙区白滩汉墓。石中部刻有一只白虎,昂首翘尾,作奔走状。其头部上方有两星相连,背部上方有三星相连,嘴下有一星,共同构成象征性的西方“白虎星座”。

清代景德镇官窑牛郎织女粉彩图盘

清光绪青花七夕卷筒
民间工艺品则充满生活气息:明代剔红妆奁盒盖上雕刻的牛女故事,造型朴拙而情感真挚;清代桃花坞年画《七夕图》中,牛郎织女与乞巧女子同现画面,将神话与现实巧妙结合。这类作品与《帝京景物略》中"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的民俗记载相互印证,展现了传说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文物中的牛郎织女题材往往与具体民俗实践相结合,成为节俗活动的物质载体。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缂丝七夕乞巧图轴,天上是牛郎织女相会,下半部分是人间,几位妇女或凭栏远眺,或对空乞巧。
乞巧道具直接用于七夕活动:明清时期的"七孔针"、"乞巧盘"等实物,与《荆楚岁时记》中"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的记载完全对应。天津博物馆藏的清代乞巧盒,内置七种不同规格的针线,盒盖内绘牛郎织女图,将传说与乞巧实践完美结合。
祭祀用具用于仪式供奉: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供碗,外壁刻划鹊桥纹饰,专门用于七夕陈设瓜果。这类器物与《武林旧事》"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的记载相印证,展现了传说与仪式的物质联结。从汉画像石到清官窑瓷,牛郎织女题材文物跨越两千年时空,形成了完整的视觉表达体系。这些物质遗存不仅记录了传说本身的演变,更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水平、审美趣味和民俗实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