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冉学东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今年一季度,银行业的整体净息差为1.43%,而平均不良贷款率是1.51%。净息差与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倒挂。
在近日举行的2024年股东大会上表示,行长王良表示,今年一季度是一个重要拐点,即银行净息差水平已经低于不良贷款率。一家银行的净息差应该覆盖三项成本:一是信用成本,其中资产质量对信用成本的影响最直接;二是运营成本,包括各项成本开支;三是资本成本。
如果不良率和净息差水平出现倒挂,直观地看就是存贷款赚的钱已经少于存贷款亏损的钱,就意味着可能难以覆盖以上三大成本,这将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收益来源于存贷款利差,当然还包括中间业务收入,比如手续费收入、佣金和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投资等,由于宏观经济的压力,这几年手续费收入也是下行的。
根据利率自律机制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 年修订版)》,监管对银行净息差“合意”标准为1.8%以上。到2023年一季度,我国银行业净息差为1.74%,首次跌至1.8%的“警戒线”之下。
净息差这几年持续下行,跌破警戒线,但是商业银行目前利润相对于其他实体行业还不错,主要原因是以量补价。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总资产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2%,资产增速较快,对不良的出现埋下隐患,不过相比去年同期的资产11.7%的增速,商业银行总资产的增幅已经大幅收缩,这种收缩的原因可能一方面源于宏观经济运行,另一方面也是商业银行控制不良贷款的自发行为。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商业银行利润增速仍将下降。根据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2024年商业银行净利润为23235亿元,比2023年的23775亿元减少了540亿元,同比下降了2.27%,而2023年利润增速同比则是3.23%,这个利润的增速还是在资产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的。如果按照今年的资产增速,利润下滑的幅度可能会更大。
央行在2023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发放贷款面临资本约束,化解风险也要消耗资本,我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明确的监管标准。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主要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以及向股东分红。而这几年,国内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少、难点多、进展慢,存在较大资本缺口。由于目前A股上市银行的平均市净率(P/B)为0.58,通过发行普通股等外部渠道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能力较为有限。因此,在拓展外源资本补充渠道的同时,保持内源资本补充能力尤为重要,而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是内源补充资本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净息差收窄的前提下,仅仅依靠存贷款利差维持利润增速已经不现实,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近日,多家中小银行以及国有大行近期密集发出通知,对资信业务、银行卡年费、ATM取现等业务手续费进行上调或新增收费,这其实就是商业经营战略上的调整。
另外,这几年债券市场处于牛市行情,许多银行加大了债券投资,盈利增速也相当可观。比如,招商银行2024年实现投资收益298.80亿元,同比增长34.74%;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60.85亿元,同比增长229.63%,债券投资和非货币基金投资是主要贡献因素。债券投资尤其是国债、地方债以及一些企业的信用债发行规模较大,由于国债和地方债有免税效果,且资本占用少、风险小,许多银行加大了债券类资产的配置。
去年42家上市银行中有37家投资收益实现了正增长,投资收益同比增速超过100%的有5家,均为中小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其中增幅最大的是,2024年赚得投资收益12.90亿元,同比增长176.81%;其次为,同比增长121.14%;、、的投资收益同比增速紧随其后。此外,还有5家银行投资收益缩水,其中同比降幅最大,达到了24.18%。
当然当前一个比较关键的方面是振兴资本市场,活跃的资本市场可以让中小银行尽快上市融资,上市银行可以以各种方式通过资本市场补充资本,并且资产托管等业务也会增长,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等等。
当下商业银行处境正处于关键期,正是考验经营管理者的智慧和商业银行内在竞争力的时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