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5月14日12时起,中国对原产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调整至10%,90天内暂停实施24%的对美加征关税税率,这相较4月以来中美关税风暴中最高125%的税率高点大幅降低。
在此之下,从纸面上计算,进口血制品在关税压力下涨价、国产替代加速的预期同样回落。浙民投董事总经理杨彬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除关税回调外,业内此前也流传一份未公开的反制关税商品排除清单,血制品名列其中,同样削弱着前述预期。不过他认为,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上看,当下的中美关税摩擦也给国产厂家打通院内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提供了机会。
在美国加征关税引发的连锁反应初期,血制品领域在二级市场上堪称避风港,曾在一片大跌的A股市场上独自飘红。如4月7日清明假期后的首个交易日盘中,博晖创新涨超12%,博雅生物涨超10%,派林生物、卫光生物涨停,天坛生物涨近9%,华兰生物涨超5%。
公开资料显示,国内血制品头部公司包括天坛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派林生物、远大蜀阳,其采浆量合计占国内血浆采集量80%左右。
4月中下旬,博雅生物、派林生物均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称,对美国生产产品加征关税后,有利于中国血液制品企业发展和国产替代。
其原因在于,当下国内血制品市场中,人血白蛋白使用量最大,约占70%。这其中,进口产品占比超60%。增加反制关税则意味着进口白蛋白将失去价格优势。
据2025年4月6日阿里健康数据,院外国产人血白蛋白终端价整体略高于进口产品。以10g规格为例,进口人血白蛋白中,百特价格为345-438元,奥克特珐玛为366-370元,基立福为353-440元,CSL为345-372元;国产人血白蛋白中,华兰生物为393-450元,泰邦生物为359-580元,蜀阳生物为379-438元,博晖生物为370-499元,博雅生物为380-399元。另截至2025年4月6日医药魔方的统计显示,院内进口、国产人血白蛋白无明显价格差异。
而当关税回调到10%时,杨彬提到,其对进口产品价格的影响就不再明显。例如产品到岸价可能上涨两三美元,这是行业上下游(厂家与经销商)可以消化掉的水平。
不过,杨彬认为,不断变动的中美贸易摩擦实际上给国产产品进入医院、调整收入结构提供了机会。
一方面,医院不会把药品供应链安全全部押注在进口产品上,从这一角度上看,即使作为备选,当下药事会、药剂科也会考虑增加国产血制品供应商进院。
实际上,由于产品价格较高、医保报销受限、医院药占比考核等原因,院内本不是人血白蛋白销售的“主战场”。杨彬表示,当下国内人血白蛋白院内、院外市场份额约为4:6。院内销售占进口厂商市场的50%,国产厂商此前相对更不重视院内市场,销售占比则更低为20%-30%。
而院外、院内市场的区别在于,前者产品价格相对更高,但更随行情而波动。院内市场虽然利润率不高,但相对更稳定。如果国产厂家借本次关税摩擦打开公立医院市场、保障医院用药,则可以获得更健康的市场结构。
另一方面,当下国内血制品行业处于低谷,且消费结构与国外不同。作为以健康人血浆为原料制备的生物制品,血制品主要包括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三大类。各家公司的浆站数量和采浆量成为血制品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
到2024年,国内单采血浆站采浆量较2022年增长约30%,进口产品亦在增加。供应量持续增长使行业竞争加剧,叠加集采和价格联动影响,血制品整体价格下滑。
同时,与国内市场人血白蛋白使用量最大不同,海外市场的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产品应用更为普遍,人血白蛋白占比仅为20%左右。
一部分原因在于,国内外血制品公司技术水平存在差距。目前,国际龙头企业能够从血浆中提取二十余种产品,除国内现有的品种外,还有人凝血因子X、人凝血因子XII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等,免疫球蛋白类产品更多达十几种。
而国内血液制品企业则最多只有十余种产品,且以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为主,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凝血因子类产品只有部分企业可以生产,且每年产量相对较少。
杨彬提到,借本次关税战下的进院机会,国产厂家或可将自己的全线产品带入院内市场,由此逐步调整产品结构,靠人血白蛋白以外、更有“技术含量”的品种挣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